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维吾尔经典文本与世俗生活
  • [摘要]在维吾尔文化系统中,《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等经典文本发挥着“道统”和“文统”的功能。其话语一方面面向君王,以“劝谏”的形式完成自己作为臣子的责任,同时还具有向下的功能,那就是启迪民众、告诫民众,并树立哪些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标准。这些文本体现了注重日常生活中朴素的生活哲理和信仰的世俗化表现,同时可见多元文化、多重话语共同发生作用的错综脉络。
  • 张春梅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66-75  共有 1169 人次浏览
  • 唐宋古文金代传承论
  • [摘要]金代散文直接承继辽、北宋,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宗欧、宗苏、宗韩、宗庄等不同风潮,其间经历了对宋文、唐文乃至先秦散文传统的比较和选择,有一个由近及远、由儒学到多元的学习和扬弃过程。金代文坛的创作与南宋散文异轨而并驱,进一步稳固了唐宋古文范式,并共同将其传递到元代。
  • 王永
  • 全文[ PDF 1233.0 MB ] 2015.1(1):66-72  共有 3509 人次浏览
  • 西北回民民族精神与伦理景观的个性化表达———马金莲小说论
  • [摘要]源于西海固地域文化与伊斯兰信仰的培育,马金莲不仅表达了她对西北回民民族精神的准确理解,也体现了她对处于文明转型中的这一群体伦理选择与身分归属的思考,并由此形成了她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
  • 权绘锦,马豪杰
  • 全文[ PDF 1341.0 MB ] 2015.3(1):68-76  共有 1401 人次浏览
  • 转型期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的语言问题:族性空间、对话与互文
  • [摘要]中国在当代和现代转型期的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在语言问题上具有复杂的对话与互文性质,颇具思辨的空间;而这最直接体现在作品族性空间的构建之中。文章以彝族现代诗及满族作家端木蕻良的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为案例,辅以相关论述的检视,对族性空间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尝试探讨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汉语文学语言问题的复杂性。
  • 王植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71-82  共有 1299 人次浏览
  • 元好问对王士禛神韵诗学的影响
  • [摘要]元好问对王士禛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王渔洋对元遗山诗集的批点,对其诗文小说的引用,对其诗的选录和评论,对其济南题咏的欣赏,当然还有对其论诗绝句的效仿,都表明王士禛心目中元好问的重要地位。如翁方纲所论,元好问是王士禛神韵诗学的开端;又如许昂霄所论,元好问是五七言分界说的发端,而王士禛大畅其说;神韵诗学与五七言分界说又互为表里,互相支撑。可知元遗山是王士禛神韵诗学不可或缺的前驱之一。
  • 颜庆余
  • 全文[ PDF 1240.0 MB ] 2015.1(1):73-81  共有 3511 人次浏览
  • 陈寅恪民族文学研究述评
  • [摘要]陈寅恪中古文学之研究学界已多有述评,而其民族文学研究之成就却较少为人关注,原因在于其民族文学之精辟见解,多散落于历史考证之论著中。种族与文化是陈寅恪学术之根基,而此二端正是民族文学研究所关注之重心。陈寅恪对于中古时期民族文学之比较研究、民族作家及作品之考订、民族文化与文学作品关系之考察等多个层面,都有引人入胜的探索,可资今日研究民族文学学者参考。
  • 龙成松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73-84  共有 1204 人次浏览
  • 朝格日布之“汉族故事”研究———以《王外外的故事》为个案的分析
  • [摘要]蒙古族故事家朝格日布所讲“汉族故事”中的《王外外的故事》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故事情节为架构,以汉族小说中的常见母题和蒙古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为血肉,传递了丰富的民族文学交流信息,为汉族小说的多民族民间叙事传播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 李丽丹
  • 全文[ PDF 1397.0 MB ] 2015.2(1):74-81  共有 1729 人次浏览
  • 论清初云南回族文人孙鹏诗歌的地域书写
  • [摘要]在孙鹏的八卷本诗集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以云南地域书写为主要内容,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观还是展现人文景观,其诗歌均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丰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孙鹏地域书写的重要条件,仕途坎坷造成的心理伤痛是孙鹏地域书写的现实原因,不乐仕宦的士风与乡俗是孙鹏地域书写的外部原因。从地域书写视角关注孙鹏的诗歌创作,对探究地域对民族文人文学风格与创作特性的规定性影响有重要意义。
  • 马志英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76-85  共有 1287 人次浏览
  • 冲突·回归·探索———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生态小说评析
  • [摘要]蒙古族生态文学作家郭雪波以沙地为背景创作的系列生态小说具有强烈的警世作用,作品以一种极为感性的方式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惩罚及人与自然抗争的残酷事实,折射出许多值得人类反思的问题。
  • 张子程,周燕
  • 全文[ PDF 1334.0 MB ] 2015.3(1):77-83  共有 1210 人次浏览
  • “术士斗法避难”故事演变及其丧葬意蕴
  • [摘要]《伍子胥变文》与《前汉刘家太子传》皆运用了“术士斗法避难”故事。此故事情节最早出现在郑玄马融故事中,后在唐佛典、变文、话本、历史演义小说以及唐人注唐诗中都能见到其在相关故事中的运用。在简略梳理此故事传承的基础上,发现其与丁乃通故事类型325A“两术士斗法”故事类型存在一些相似处,并对此故事重新命名。同时,故事中主人公在术士帮助下成功避难的缘由,可从弗雷泽的交感巫术中寻求解释,避难时所用的避难物均具有浓郁的丧葬意蕴。
  • 蒋勤俭
  • 全文[ PDF 1422.0 MB ] 2015.2(1):82-95  共有 1622 人次浏览
  • 论清末民初蒙古族词人三多的词与词风
  • [摘要]三多作为晚清民初词人,有《粉云庵词》传世。其词先师王廷鼎,所以有“浙西”之味;又入谭献之门,浸染“常州”作词之旨。后又取径稼轩。除此之外,三多还是纳兰性德的忠实信徒。由于转益多师,三多广泛吸取前人的填词经验,形成了自己风流婉媚并爽快豪迈的词风。
  • 李桔松
  • 全文[ PDF 1245.0 MB ] 2015.1(1):82-91  共有 3523 人次浏览
  •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及主体性建构——兼论刘大先《文学的共和...
  • [摘要]新时期以来,诸多研究者先后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观进行重新构建与反思,新世纪以来获得了推进与发展,刘大先的《文学的共和》一书以多元视角切入对少数民族文学主体性建构的讨论,从“史”“论”“文本”“影像”“田野”等部分各自进行聚焦论述,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史,在多元化语境下反思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并基于对若干文学文本、电影和田野调查样本的考察,提出了“文学共和”的本土批评形态,同时也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史建设提供了较有意义的参照。
  • 邱婧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83-90  共有 1310 人次浏览
  • “跨民族连带”:作为比较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
  • [摘要]情感研究是学术界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跨民族连带”的提出正是在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内进行情感研究的尝试。通过比较文学视野的使用,少数民族文学被推进到多民族文学╱文化关系的研究中。同时,通过跨学科知识视野的介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诸多核心议题,如跨体系社会、交混的本真性、协商的汉语以及历史重层的当代镜像等得到了讨论和考察。
  • 汪荣
  • 全文[ PDF 1357.0 MB ] 2015.3(1):84-95  共有 1381 人次浏览
  • 中唐前后胡人形象的抒写转变
  • [摘要]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导致了唐人纳异心态的转变,也使得中唐以后文学中胡人形象的抒写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前,文人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抒写异质文化的渗入,体现出了自信向上的主人翁精神;安史之乱后,文人对胡人文化带有明显的排斥心理,作品情调哀伤,更多国家兴衰之感。我们应肯定中唐前文人对胡人形象的抒写,同时也要对中唐后文人对胡人形象的抒写加以区分。
  • 邱瑰华,涂小丽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85-90  共有 1189 人次浏览
  • 中国纳瓦依研究史综述
  • [摘要]尼扎米丁·艾里希尔·纳瓦依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维吾尔文学史和中华民族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纳瓦依研究经历了三次高潮,纳瓦依的族属、纳瓦依在突厥语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21 世纪以来,对纳瓦依的研究已经涉及语言学、文化学、修辞学、现代文论、哲学和宗教学等诸多领域,但纳瓦依研究还有待突破。
  • 晁正蓉,李晓峰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86-97  共有 1196 人次浏览
  • 元西域文家散文的文献考察及整体风貌
  • [摘要]元西域文家的散文创作是元代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之一。西域文家散文文献大多散佚,文集只有马祖常、余阙二家传世,《全元文》虽各有辑佚,但遗漏尚见。其散文整体风貌体现在三个方面:稽古穷经,一根于儒,又释道兼收并蓄;质朴平实,不尚虚华,又感情真挚动人;慷慨多气,豪迈雄浑,多体现西北民族性格。
  • 王树林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91-99  共有 1053 人次浏览
  • 《长河》的“神”与“形”
  • [摘要]80 后回族女作家马金莲植根于民族本土,以沉静的笔调执着于西海固的书写,与80 后喧嚣纷闹的现代都市叙事大异其趣。《长河》是其成熟之作,是典型的散文化小说,具有主题内容上的“神”之聚和叙事形式上的“形”之散相结合的特点,呈现出“形散神聚”的艺术效果。
  • 刘朝霞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91-95  共有 1211 人次浏览
  • 中国戏曲女作家第一人马守真
  • [摘要]迄今所知,女性戏曲作家出现在明代。通常人们认为叶小纨(1613-1657)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戏曲女作家”,其创作的杂剧《鸳鸯梦》刊于明末也就是1636 年。事实上,堪称“中国戏曲女作家第一人”的应是回族作家马守真(1548-1604),她创作了演述王魁负敫桂英故事的传奇《三生传》,该剧才真正是“填补了女性写作戏曲的空白”的首部作品。
  • 李祥林
  • 全文[ PDF 1240.0 MB ] 2015.1(1):92-99  共有 3514 人次浏览
  • “梦笔深藏五色毫”:中国古代梦笔传说及其类型分析
  • [摘要]毛笔,在古代,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也是敏捷才思的物质载体和象征。同时,毛笔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因而,梦笔,便成为古代文人的内在精神诉求。在纷扰的梦笔传说中,梦笔生花是其主体类型,从中衍生出不少其他类型,这种衍变再生产痕迹明显。
  • 刘爱华
  • 全文[ PDF 1393.0 MB ] 2015.2(1):96-102  共有 1803 人次浏览
  • 反抗颓废——三位作家的西部民族民间信仰书写
  • [摘要]西部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信仰对于一些作家产生了极大影响。无论是本民族的作家,还是他民族的作家,在创作中对西部民族民间信仰书写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将其作为一种现代文明背景下反抗颓废的方式。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家是回族作家张承志和身处西部的汉族作家于坚、昌耀。
  • 徐兆寿,刘强祖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96-103  共有 1232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